在德國讀書那幾年,前前後後去了巴黎好幾次,但是我現在能找到的照片,除了上一篇被一個又一個的名人搞到「星光熠熠」的「拉雪茲神木公墓」之外,通共也就剩下這篇裡的這麼一些了。
幾張的蒙馬特,幾張的紅磨坊,此外,巴士底和加尼葉(巴黎)兩間歌劇院也僥倖的留下了幾張照片。(僥倖到落淚了QQ)
但是沒有去了好幾回的羅浮宮,也沒有奧賽美術館。
沒有凡爾賽,也沒有楓丹白露。
就連不管怎樣也一定要留下「本XX到此一遊」印記的艾菲爾鐵塔、凱旋門和聖母院,亦都是連個影都沒不見。
虧我還在艾菲爾鐵塔下跨過年呢,真的好傷心好斷腸......QQ
如果沒有這幾張照片,大概我的腸子早就斷光了。
先從蒙馬特來吧。
蒙馬特 Montmartre
蒙馬特最著名的聖心堂 (Basilique du Sacré-Cœur) 。
蒙馬特位在巴黎第十八區的山丘上,巴黎的北方。
這是是一個瀰漫著濃到不能再濃的藝術氣息之地,從前住在這裡的都是窮人,還有窮困潦倒的藝術家們。畢卡索、達利、莫迪里亞尼、莫內和梵谷等人,都曾經在這裡住過,生活過,活動過,簡直就是個藝術之丘。
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更何況蒙馬特還住了這麼一堆的藝術之仙呢!
我還記得那時我住宿地點在巴黎的南方,因為是非常便宜的住宿,所以房間裡的床是上下舖。我睡在上鋪,在上面的時候,視線往窗外眺望出去,就能遙遙望見北方聖心堂的雪白。
遙遠的記憶告訴我,那年似乎是個暖冬,印象中巴黎遲遲沒有下雪。
但是關於聖心堂,有一件事情我記得特別的清晰,就像一堆發黃到模糊的照片裡,突然跳出了一張特別清楚明亮的照片。
一月一號,元旦那一天,我模模糊糊從睡夢中睜開眼睛,將臉緩緩轉向窗外。
只見窗外飄著白白細細的雪,一下融進北方聖心堂的白色裡,一下又從聖心堂的白色裡飄了出來。
睜眼就見白雪飛舞,還恰巧是元旦,心頭湧上一種淡淡的、說不清的驚喜。
聖心堂下方的旋轉木馬。
在法國有一部非常有名的電影,原文叫Amelie,中文翻譯是「艾蜜莉的異想世界」。
照面裡在聖心堂下方的旋轉木馬,就是電影裡的旋轉木馬。
當年看到旋轉木馬的時候,我還高興了好一陣子呢!
(但是旋轉木馬被切半了,唉......)
翠綠的草皮上坐了一些人。
從上往下俯瞰。
紅磨坊 Moulin Rouge
蒙馬特與紅磨坊相距不遠,也在巴黎第十八區。我猜當天我逛完了蒙馬特,接著就去了紅磨坊。
紅磨坊的海報。
這張看起來很正常,比較大膽的我沒膽放XD
巴士底歌劇院 Opera de la Bastille
位在巴黎第十二區的巴士底廣場,1989年落成。
這座歌劇院從提出計畫起就是一路的風風雨雨,而其音樂總監的位子也非常不好坐,就連巴倫波英和鄭明勳也坐不住這個位子。
對我而言,到巴士底歌劇院朝聖是絕對必要的,而且還要進去看場歌劇才算數!
歌劇院的外觀我沒有照= =
全部有關巴士底歌劇院的回憶,限從內部開始 = =
巴士底歌劇院裡有2700個位子,非常多,而且好像爆滿了。
那天我看的是小約翰史特勞斯 (1825~1899,藍色多瑙河的作曲家) 的輕歌劇「蝙蝠」(Die Fledermaus)。
我很喜歡這部作品,好聽,輕鬆又有趣,大力推荐!
(小約翰史特勞斯:謝謝這位小姐幫我打廣告!雖然我早就很有名不需要了。XD)
蝙蝠演出中。
歌劇謝幕時也照了幾張。
照片照得很糊。唉......
加尼葉歌劇院,又稱巴黎歌劇院 ( Opera Garnier / Opera de Paris)
位在巴黎第九區,建造於19世紀,1875年完工,約有2000個座位。
建築風格為新洛克風格,當年的建築師就名叫Garnier。
這次我很神奇的有在夜幕底下,照下了一張左右都被切掉的外觀照。(真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悲......)
歌劇院門外也照了幾張照片,我忘了是在看完演出後照的,還是在演出之前照的。
下面這張,是音樂家葛路克。
下面這張,是音樂家盧利。
下面這張,Cimarosa是18世紀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。
下面這張是,甚麼也不是的我~XD
接下來是巴黎歌劇院的內部。
非常華麗,我真是愛極了。
下面這張是天花板。因為天花板通共就照了這麼一百零一張,所以沒有更清晰的了。
嗚嗚......
另一個角度。
還是奢華美麗,標準的三百六十度零死角~~
我發現我穿的衣服跟去巴士底歌劇院是一樣的~XD
順帶一句,那時穿衣服怎麼那麼成熟(老氣?
然後,我手上提的袋子,應該是拉法葉 (也有人叫老佛爺百貨) (Galerie Lafayette)的袋子。
拉法葉離巴黎歌劇院很近,我應該是先去逛街然後才去歌劇院的吧= =
那麼大一袋,到底是買了甚麼?現在這已然成了世紀懸案了,永遠沒有答案了~XD
坐進觀眾席裡等開演了,應該是隨便照了兩張。
真開心那時有隨便照一下。
看見前面的包廂,就讓我忍不住想起歌劇魅影來,因為故事場景就發生在巴黎歌劇院。
聽說歌劇院本身結構就很複雜,有兩千多扇門,七千多把鑰匙,地下室最層還有一個很深的水池。
1896年歌劇院在演出歌劇時,一盞水晶吊燈掉了下來,砸死了一名女觀眾。
這個事件也成了歌劇魅影的故事橋段。
那天看的是芭蕾舞,甚麼舞劇我早忘了,因為沒有照下節目單。
但是現在單看舞者們穿的芭蕾舞衣,我猜是「仙女」( La Sylphide)。
要不就是「吉賽兒」(Giselle)。
相片依舊是非常的糊= =
去巴黎歌劇院看芭蕾舞,我記得不只一次。
有一次還是俄國的基洛夫或是波修瓦去到巴黎的演出。
那時我搶票搶得很辛苦,最後買到了另外增加的座位,所以印象中我好像是坐在一樓走道當中另外排出來的椅子上看的。
想起來就覺得好幸福......
最後是巴黎街頭的隨手照。
下面這兩張小貓照,一定是我覺得小貓很可愛,小床也很可愛,所以就拿起相機咖咖照了兩張。
這張也是巴黎街頭隨手照下來的,我依稀記得有個老爺爺用這個可愛的音箱奏出相當美妙的音樂呢!
如果那時有智慧手機,就直接錄下音樂來。科技進步果然還是方便啊!
最後,不知道哪一天的巴黎晚霞,覺得很美,所以隨手照了兩張。
這樣的晚霞,就是要配上巴黎那些漂亮的建築物,方能襯得更加詩情畫意啊!
總結:
我真的很喜歡巴黎。
喜歡在巴黎的每一個呼吸裡,都是濃濃的藝術的味道。
喜歡巴黎的許多個街頭上角落裡,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可愛驚喜。雖然狗屎還是很多......
儘管去了幾趟巴黎,卻沒留下許多的相片,可惜可嘆也無法挽回。但是保存下來的這幾張,我拼拼湊湊,居然還能湊出一些些記憶的斷簡殘篇,以及逝去的青春的片段,也著實令我感到欣慰。
如果有機會再去一趟巴黎,我確定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我,巴黎也或許會有些變化。
但是嶄新的我(老的我?),眼底或許會映出更加不同更如瑰麗萬花筒一般的巴黎也未可知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