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學問,每個行業,都會有屬於那個領域的天才,音樂界當然也不例外。
如果天分是在鋼琴上的,而且又從很小的年紀就嶄露出與眾不同的驚人天分,我們稱之為鋼琴神童 (piano prodigy)。
歷史上最著名的神童當然首推莫札特,李斯特等人。
二十世紀之後,像是阿勞 (Caudio Arrau,1903~1991)、紀新 (Evgeny Igorevich Kissin,1971~)......等不少著名鋼琴家,也都是神童出身的。
我們沒有辦法聽見當年的莫札特或李斯特是怎麼彈琴的,
但是隨著科技進步時代演變,到了今日,只要進到youtube或影音平台,就能看見許多被稱之為鋼琴神童的孩子們彈琴的影片。
小小的孩子們真的彈得很好!
現在把距離拉近到我們的身邊。
同樣是學琴的孩子,如果開始學琴的年齡差不多,過了一段時間,進度的快慢以及琴藝的好壞,在不同孩子身上就會顯現出不同的差異。
年紀小只有四五六歲卻進度快,就會給人「哇!那小孩好有天分」,或「哇!神童」的感受。
如果再更厲害一點,再包裝一下,再宣傳一下,那就更不得了了。
但是,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音樂神童?
不否認,的確有些孩子有先天的優勢。
比方說,從小就在鋼琴前坐得住。
比方說,出生音樂世家,爸爸或媽媽本身就是學音樂的。
(但也不是只要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就一定有優勢,重點還是看父母與孩子)。
比方說,對音樂的敏感度真的比別人強。
比方說,天生手指真的比旁人還要靈敏許多。
比方說......
不過,就算再有天分,沒有經過訓練,鋼琴神童也未必能成為鋼琴神童。
反之,即便天分沒有特別突出,只要經過悉心指導與訓練,年紀小反而更容易在同齡孩子中表現亮眼,成為極出色的那一個──當然前提是小小孩能不反抗的接受一切的訓練。
然而,古典音樂並沒有那麼的膚淺,那麼的容易。
所以,很多神童最終成為跨不過門檻的神童,年紀漸長之後,琴藝始終突破不了,沒有辦法再往前更進一步。
也可以說是小時了了。
如果標準放得很嚴格,目標訂到最高,想要成為古典音樂界天上的那顆星,那真正的神童和天才是很稀有的。
如果標準稍稍放寬鬆一點,那天才或神童會相對多一點點。
如果標準再放更寬,其實有天分的孩子真的也不少。
如果標準又再放更寬......
話說回來,當神童真有那麼好嗎?
身處在資訊發達的現代,鋼琴神童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。
真的好多神童喔~
多到神童好像都沒那麼稀奇了(?)。
而那些神童們,到底又能帶著神童光環走多久,走多遠?
有時我會想,如果莫札特生在21世紀,會不會神童的光環就沒那麼大了?
可惜莫札特沒有兒時彈琴的影音檔留下,無法親耳聽見神童莫札特彈琴。
然而,莫札特是真天才。
撇開彈琴不說,莫札特曲子裡的偉大之處,是真正讓他在時間的長河裡持續發光的原因。
至於那些從神童出身,成功跨過神童的階段,成為令人尊崇的音樂家的鋼琴家們,當然也是真正的天才了。
以上純屬個人目前的想法與感受而已喔! ^ ^